• <tr id="f4bpm"><label id="f4bpm"></label></tr>

    1. <td id="f4bpm"><ruby id="f4bpm"></ruby></td>
      1. <table id="f4bpm"></table>
        1. 萬勁波:更大力度推進基礎研究

          文章來源:光明日報 2019-02-14  |  發布時間:2019-02-25  |  【打印】 【關閉
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,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。2018年,我國全社會R&D經費約1.94萬億元(按占GDP比重2.15%測算),研發人員總量預計418萬人,這些資源如果得到合理配置,可以實現更大作為。據《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》,2017年,我國基礎研究經費975.5億元,占R&D經費比重為5.5%。雖然規模、強度近幾年在增長,但由于投入強度長期過低,加劇了基礎研究資源配置的功利性,技術源頭缺失問題日益凸顯。未來要實質性地強化基礎研究多元投入體系,提高資源配置及使用效率,依托中心城市建設一批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,穩定支持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,讓科學家在年富力強時期潛心研究重大科學問題,真正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的硬科技。

            第一,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。結合創新主體功能定位,完善對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長期穩定支持機制,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可能的前沿方向,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。支持具備沖擊“領跑”地位的優勢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,爭取引領世界科學前沿。在補短板領域建設新型科研機構,組織優勢力量攻堅克難。設立軍民融合科學計劃,分階段持續支持高風險研究。通過重大任務、重大基礎設施及重大平臺建設帶動全社會加強基礎研究投入。強化中青年人才、實驗技術人才和后備人才投入,培養大量合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。保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依法獨立運行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重視對原創性項目、非共識項目和前沿探索項目的支持。整合中央、地方力量,優化行業、部門、領域科研力量布局,統籌部署行業科技創新重大項目,提高公共資源專業化配置效率。由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生命健康、信息智能、資源能源、生態環境、防災減災等應用基礎研究基金,設立理事會、基金會等專業化管理模式,融通“科學、技術與工程”,突破“關鍵共性技術、前沿引領技術、現代工程技術、顛覆性技術”。

            第二,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。2018年,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,進入“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”階段,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深圳、廣州等地區已進入“創新驅動”階段。北京市明確提出到2020年,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強度達到15%;上海市明確提出到2020年達到10%左右;廣東省明確提出到2022年達到8.5%以上。近年來,科創中心、國家實驗室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各地更加重視基礎研究。未來要優化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布局,引導地方政府結合高質量發展需求,發揮比較優勢,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,共同組織科技攻關任務,強化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??梢劳芯┙蚣?、長三角、長江經濟帶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,增強國家中心城市、創新型城市、自主創新示范區及高新區的創新輻射帶動力,加快形成一批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。

            第三,引導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。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大都注重基礎研究,以維系其原創能力、厚實技術儲備,實現專利和標準前瞻布局,確保其行業領先地位。我國越來越多高科技企業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。2017年,我國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僅占企業R&D投入的千分之三,多數企業處于“效率驅動”階段。創新型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投入,才能實質性地改變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低的局面。

            第四,建立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?!皠撔率歉母镩_放的生命”,未來要統籌推進科技體制和經濟社會體制改革,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,構建開放、協同、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,強化科教融合、軍民融合和產學研深度融合,促進基礎研究、應用研究與產業化融通發展。就供給側而言,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,在人才遴選、人才評價和資源配置中凸顯科學價值創造,引導學風轉變。建立相對穩定的學科布局和靈活柔性的調節機制,轉變過于突出個人和第一單位的管理方式,鼓勵學科交叉、融合與滲透,促進優勢學科、潛力學科、空白學科、短板學科和新興學科全面協調發展。適應大科學、大數據、互聯網時代新要求,積極探索眾包、眾籌等基礎研究新方式。把科學教育融入教育、文化體系,建立跨學科教育、培訓和就業體系,使科學精神、科學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,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。就需求側而言,構建創新要素自由流動、公平競爭的創新友好型市場環境,健全決策咨詢機制,讓市場競爭和同行評議來選擇具體優先領域和技術路線。健全知識產權法治環境,壓縮非創新行業獲利空間,讓創新有利可圖。鼓勵政產學研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、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創新平臺,建立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體制,激勵科學家進企業、企業家進實驗室,共同凝練科學問題,形成“創新驅動發展、發展帶動創新”良性循環。建設自主可控的開放創新體系,推進更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和對外開放,統籌推進“一帶一路”科技創新合作、技術出口與產能合作,帶動國內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    總之,厚實的基礎研究是科技強國的基本特征。建設現代化創新體系,要發揮好政府、市場、科學共同體及創新主體的作用。政府重點支持難度高、風險大、周期長的基礎研究,還要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創新生態,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,激勵創新企業自主加大基礎研究投入。創新基礎研究組織模式和支持方式,實行靈活的激勵機制和嚴格的責任約束,調動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。只有廣聚全球科學英才,持續產出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,才能保障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影響力大幅躍升,使基礎研究地位與國家發展目標和國際地位相匹配。

           ?。ㄗ髡撸喝f勁波,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)

         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四季_亚洲午夜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W_欧美亚洲日韩在线_夜夜操国产天天干精品
        2. <tr id="f4bpm"><label id="f4bpm"></label></tr>

          1. <td id="f4bpm"><ruby id="f4bpm"></ruby></td>
            1. <table id="f4bpm"></table>